北宋徽宗汝窑鉴赏
“雨过天青云破处,这般颜色做将来”,典雅清新的宋瓷受五代柴窑的浸染和影响,其高雅的格调让人沉醉。汝窑,作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,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在北宋时期,汝窑以其高超的烧制技和独特的天青釉色,成为皇室御用瓷器,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。其烧制时间虽短,但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却极为辉煌,被誉为“青瓷之冠”。
此器器型规整,比例协调,造型别致,胎质细腻,修胎线条优美,流畅自然,整器纯净、温润,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,釉质如玉,泛着一层酥油光,整体上略显哑光。其通身施天青釉,釉层较厚,随造型的转折变化,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,青蓝相间,随光变换,釉薄处略泛粉色,釉面开片自然,如网状纹理,美成在天。微观见死亡气泡,侵蚀明显。同类器物见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尺寸:长23.7厘米,宽15.9厘米,高6.9厘米。
此器器型线条优美,釉色温润,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而含蓄的光泽,釉质如玉。通身施青釉,釉层较厚,呈色随光变换,釉薄处略泛粉色,釉面无开片,纯净无暇,五个支钉更显北宋经典,极为稀有,与台北故宫的汝窑无纹水仙盆一致,这大概就是宋徽宗帝王品味里的完美吧!尺寸:口径17.9厘米,底径12.1厘米,高4.5厘米。
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,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,尔后更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之习性,寓意廉洁,广为各类器具设计所采用。此器状似未盛开莲花,半开半合,线条温柔婉约,高雅清丽。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,为一温酒用器,晚唐至宋所常见。莲花温碗,以其典雅造型,温婉而不透明之釉色,青蓝相间,顷刻间让人心旷神怡,釉面开片为大开片,文人气息浓厚,开片内可见侵蚀痕迹。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,更显珍贵难得。尺寸:口径17.3厘米,高10.7厘米,底径8.1厘米。(数量3件)
此器敞口,浅弧壁,圈足微外撇。胎呈香灰色。通体施淡天青色釉,呈色略带绿,釉色莹润。釉面开细碎片纹,如蝉翼。侵蚀痕迹较明显,可见棕眼和缩釉,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。尺寸:口径14.2厘米,底径10.2厘米,高3.8厘米。(数量5件)
此器敞口,浅弧壁,圈足微外撇。胎呈香灰色。通体施天青色釉,呈色纯正,乳浊釉厚重莹润。釉面开细碎片纹,如蝉翼。侵蚀痕迹较明显,可见棕眼和缩釉,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。尺寸:口径14.5厘米,高3.8厘米,10.1厘米。(数量6件)
此器器型规整,比例协调,造型别致,胎质细腻,修胎线条优美,流畅自然,整器纯净、温润,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,釉质如玉,泛着一层酥油光。其通身施天青釉,釉层较厚,随造型的转折变化,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,青蓝相间,随光变换,蚯蚓纹成龟甲状,最为奇特的是整器产生了粉红色的窑变现象,天青与粉红色相互映照,高贵而不失优雅,有一种天成之美,极为罕见。器身上有棕眼,整器侵蚀现象较明显,见死亡气泡,老味十足。尺寸:口径15.1厘米,底径14.9厘米,高4.8厘米。(数量2件)
此器器型规整,比例协调,造型别致,胎质细腻,修胎线条优美,流畅自然,整器温润,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,釉质如玉,泛着一层酥油光。其通身施天青釉,釉层较厚,随造型的转折变化,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,青蓝相间,随光变换,最为奇特的是器物产生了窑变现象,蚯蚓纹成龟甲状,并带有粉红色窑变,天青与粉红色相互映照,高贵而不失优雅,有一种天成之美,极为罕见。器身上有棕眼,整器侵蚀现象较明显,见死亡气泡,老味十足。尺寸:口径14.6厘米,高3.7厘米,底径10.9厘米。(数量7件)
“钵”这种器形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的。在唐宋时期,佛教逐渐地世俗化,“钵”也成为各大窑口烧制的器形之一。这件汝窑钵造型精美,线条优美流畅,天青色发色纯正青翠,整器釉面莹润细腻,酥光内敛,釉面开片为冰裂纹,放大镜下可见侵蚀痕迹。此器釉色俱佳,为北宋汝窑难得一见的精品。尺寸:口径16.2厘米,高5厘米,底径7.5厘米。(数量2件)
此器敞口,浅弧壁,圈足微外撇。胎呈香灰色。通体施天青色釉,呈色纯正,釉面莹润,可见酥油光。釉面开细碎片纹,如蝉翼。侵蚀痕迹非常明显,可见棕眼和缩釉,外底有五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,较少见。尺寸:口径13.8厘米,高3.4厘米,底径9厘米。
此盏天青色之清雅,堪称绝伦,釉面光洁如玉,色泽素雅而幽静,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。器表腴润饱满,线条流畅自然,整体观之,端凝大气,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度与韵味。盏沿釉层偏薄,隐约可见其下微微泛红的胎色。釉面可见侵蚀气泡,开不规则冰裂纹,底部三支钉烧造,有氧化痕迹,较为少见。尺寸:口径12.9厘米,高度6.9厘米,底径3.9厘米。(数量2件)
此器器型规整,修胎线条层次分明,优美流畅。釉面纯净温润,隐现出一种柔和而含蓄的光泽,釉质如玉。通身施天青釉,发色纯正,那一抹天青色让人神往。釉层较厚,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,随光变换,釉薄处略泛粉色,通身局部可见大开片,有侵蚀痕迹。尺寸:口径13.2厘米,高度9.5厘米,底径13.1厘米。(数量9件)
“钵”这种器形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的。在唐宋时期,佛教逐渐地世俗化,“钵”也成为各大窑口烧制的器形之一。这件汝窑钵造型精美,线条优美流畅,莲瓣纹清晰美观,有粉色窑变现象,较为少见。整器釉面莹润细腻,酥光内敛,釉面开片为冰裂纹,局部蚯蚓纹明显,放大镜下可见侵蚀痕迹。尺寸:口径14.9厘米,高度4.5厘米,底径6.5厘米。
此器器型规整,比例协调,造型别致,胎质细腻,修胎线条优美,流畅自然,整器纯净、温润,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,釉质如玉,泛着一层酥油光。其通身施天青釉,釉层较厚,随造型的转折变化,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,青蓝相间,随光变换,釉薄处略泛粉色,釉面开片自然,如蝉翼的纹理,美成在天。器身上有棕眼,可见“猪毛孔”,整器侵蚀现象较明显,见死亡气泡,老味十足。尺寸:长23厘米,宽17.8厘米,高7.6厘米。(数量12件)
“雨过天青云破处,这般颜色做将来”,典雅清新的宋瓷,其高雅的格调让人神往。此器器型规整,修胎线条优美,釉面温润,隐现出一种柔和而含蓄的光泽,釉质如玉。通身施青釉,釉层较厚,随造型的转折变化,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,随光变换,釉薄处略泛粉色,通身开碎片纹,如苍蝇翅。整器可见蚯蚓纹,较少见。尺寸:口径14.8厘米,高3.8厘米,底径10.9厘米。(数量7件)
此器器型规整,修胎线条优美,釉面温润,隐现出一种柔和而含蓄的光泽,釉质如玉。通身施青釉,釉层较厚,随造型的转折变化,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,随光变换,釉薄处略泛粉色,通身开碎片纹,如苍蝇翅。釉面可见明显棕眼,侵蚀老化痕迹明显,为不可多得的天蓝釉汝窑珍品。尺寸:口径19.2厘米,高度5.9厘米,底径12.7厘米。
河南博物院藏北宋天蓝釉鹅颈瓶
宋代审美崇尚“意趣”,重“高雅”,盏托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外在风格的营造,更体现在器物对内心情感的映射。盏托通体透露的简约素雅气质,映照出宋人内心含蓄的精神和追求雅致生活的愿景。寄情于物,物皆有灵,盏托充当着情感寄寓的载体,有着无尽的意境之美。此件花盘式盏托,支钉烧造,盘微微上翘,六菱口,底部和圈足相通,高圈足外撇,圈足底有三个支钉痕。通体布满细密开片,如蝉翼,可见蚯蚓纹,老味十足。尺寸:口径7.1厘米,盏托盘20.2厘米,底径11.7厘米。
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,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,尔后更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之习性,寓意廉洁,广为各类器具设计所采用。此器状似未盛开莲花,半开半合,线条温柔婉约,高雅清丽。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,为一温酒用器,晚唐至宋所常见。莲花温碗,以其典雅造型,温婉而不透明之釉色,青蓝相间,顷刻间让人心旷神怡,釉面有冰裂纹,棕眼明显,文人气息浓厚,开片内可见侵蚀痕迹。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,更显珍贵难得。尺寸:口径23.6厘米,高度13.7厘米,底径11.1厘米。(数量6件)
此洗敞口,深弧壁,通体内外满施天青色釉,釉面开细碎冰裂纹片,可见蚯蚓纹,局部有粉色窑变,非常罕见。外底有5个细小的支钉痕迹。汝瓷深腹洗是汝窑的典型器型之一,体现了汝窑的烧制技术和艺术风格。尺寸:口径16.5厘米,高度4.9厘米,底径13.9厘米。